山西切换
新闻
山西构筑经济增长“新动力”
2015
09/12
15:55

新华网太原9月11日电(记者魏飚、梁晓飞)长期以来,山西产业结构“一煤独大”,大量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向煤炭。“抽水机”效应下,“资源高地”成了金融、创新和民营经济的“谷地”。今年以来,山西找准突破口,三管齐下,对症下药,补齐短板,构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打通金融“血脉” 重振晋商辉煌

明清晋商驰骋商界500年,所立票号曾“执全国金融界之牛耳”。但随着时代变迁,山西金融荣光不再,甚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

在山西,仅煤炭一项就撑起全省工业的半壁江山,煤、焦、冶、电四大传统产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八成以上。“黄金十年”,山西煤炭产量从2002年不足4亿吨,到2012年超过9亿吨,快速扩张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重点支持。

然而,煤炭“寒冬”接踵而至。截至今年上半年,省属五大煤炭集团中已有4家资产负债率超过80%。传统产业转型难、新兴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秒刷卡800多次,山西只有4次,山西人依然习惯使用现金。沪深两市有2780家上市公司,山西仅37家,其中10家企业上市后从未再融资。金融业发展缓慢成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短板”即是潜力。山西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说,山西把金融发展提到了战略层面,金融在转型发展中至关重要。从年初金融专题座谈,到5月底金融振兴大会召开,对金融业的重视扶持,激发了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性。

今年以来,山西金融业亮点频现,直接融资增速全国领先,社会融资结构趋于优化,县域城镇化建设基金试点稳步推进,互联网众筹开始试水,金融扶贫初见成效。

上半年,山西省存贷比提高4.6个百分点,实现各类融资2530亿元,同比增加390多亿元。

摆脱资源依赖 创新增长引擎

“挖了一堆煤,冒了一股烟,脏了一滩水。”煤炭长期粗放开采,使山西沦为低级“锅炉房”。“傻大黑粗”的煤基初级产品一度超过60%,碳排放强度居全国前列。

GDP贡献达四成、从业人口过百万,严重的煤炭依赖下,资源对人才、技术的“抽水机”效应持续发酵。

有这样一组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401家,山西仅3家;国家级高新区全国130家,山西仅2家;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全国146个,山西仅1个。

还有这样一些“怪像”:山西产业结构“过黑过重”,但高校专业“大文大理”,工科人才短缺;煤炭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但外输煤和外输电比例16:1;焦炭产量全国第一,但只能远送省外钢厂,连续7年亏损。

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下,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变“资源高地”为“创新高地”,成为山西摆脱资源依赖的迫切需要。

今年以来,山西主动发力,先后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煤基低碳联合基金,与中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共建清洁能源研究院,将27家高端煤基低碳研发机构引进山西科技创新城。

依靠科技创新,山西从“高碳经济”中成功置换出“低碳空间”。8月下旬,潞安集团“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乏风氧化利用示范项目正式竣工,煤矿乏风“变废为宝”的同时,每年可减少14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把脉民企困境 增强发展活力

“山西老醯儿爱吃醋,缴枪不缴醋葫芦。”山西醋文化源远流长,但全省210家醋企,产量超过1万吨的仅7家,其余基本是小作坊。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有400多种,但缺乏统一标准,无法规模化生产,面食餐饮店在全国不足2000家,不到“沙县小吃”的十分之一。

规模小而散、利润微且薄,是众多山西中小民企的真实写照。而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民企八成以上涉煤。民营经济中,工业偏重、农业偏小、第三产业偏弱的问题十分突出。

一些民企反映,有的地方“开门招商、关门宰人”,不讲信用;有的办理环评、土地、消防、地震等许可证难度大;有的支持民营发展存在政策空当,政策落不实;民间资本进入产业空间仍然受限……

经过一系列调研,山西将民企困境归结为九大难题,涉及准入、环境、结构失衡、资金短缺、人才素质、体制机制、政策、转型升级、政商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今年,山西直面难题,专门成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融资难”“用地难”“创新难”。出台企业“减负60条”,预计减免各类费用约501亿元。

不久前召开的山西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上,山西明确提出对民间资本“非禁即入”,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建立问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多项措施,把民营经济作为实现富民强省的基本途径。

作者:魏飚 梁晓飞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