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期以来,我省经济持续承压,至今仍未走出困境。2014年山西GDP实现1.3万亿元,居全国第24位,仅增长4.9%,增速居全国末位。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进一步滑落至2.7%。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煤炭价格持续下滑等因素让山西经济结构上的弊病更为显著地暴露出来,“资源诅咒”似乎发挥到了极致。
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总需求疲弱、煤炭价格持续下行是导致山西经济增速下滑的外部诱因。从山西经济自身看,以煤、焦、冶、电等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日益固化,山西经济单一化、重型化、刚性化、惯性化严重。这种所谓“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造成山西“一条腿走路”,抵御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较差。
撇开外部不利因素及其导致的经济增速的波动,长期来看,山西经济也是欠发达的。即便是在煤炭价格高企的年份,山西经济总体量也仅为全国中等偏下水平。拿煤炭价格达到高位的2007年、2008年来看,这两年山西分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24.5亿元和7315.4亿元,GDP总量均居全国31个省区市的第17位;GDP增速波动较大,2007年达到15.9%,据全国前三;2008年仅为8.5%,排名垫底。可以预见,在山西现有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下,即使不存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外部影响因素,山西经济要想达到江浙鲁粤等省份的水平,走到全国前列,短期内也是不可能或者不现实的。所以说,煤炭价格的持续下行等外部因素让山西经济“一煤独大”的弊病得以充分暴露,但山西经济长期欠发达的原因却难以用简单的产业结构单一来概括。
笔者认为,山西经济长期欠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大方面。其一,从产业结构上看,资源型产业过度集中了资本、技术、土地、人才等优质生产要素,客观上造成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缺乏要素支撑,严重滞后。其二,从所有制结构上看,国有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民营经济总体发展孱弱,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由于当前山西资源型产业也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而国有经济活跃度又不够,所以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又可归结到一点,就是民营经济不发达,经济活力不足。
国内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哪里的民营经济发达,哪里的经济就有活力,民众就富裕。从私营企业与国有控股企业单位数的对比来看,2013年山西国有控股企业单位数752个,私营企业单位数2275个,二者比值约为1∶3,而GDP排名靠前的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当年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分别高达28676个、24268个、23909个,国、私比值分别约为1∶32、1∶37和1∶20。上述数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营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
对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过度依赖,是一种发展眼界上的“短视”,强化国有经济虽然在短期内省力,长久而言却潜伏着危机。
深究我省民营经济孱弱背后的原因,根本上是没有培育出适合民营经济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一环境涵盖了市场、政策、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等多重因素。具体看:其一,我省国有经济占主导的资源型经济结构对民营经济产生了挤出。在煤炭等相关的资源型产业,官员权力寻租的空间大、利益大、风险小,权力与资本的交织、粘结,形成了所谓的“一坨一坨”的腐败毒瘤,民营企业生存空间不大。其二,在非煤产业,受限于长期以来山西相关产业发展的滞后,加上从营商环境、政务环境上看,政府的“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多,民营企业总体市场空间小,难成气候。可见,山西“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已经将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限制过小,而营商环境、政务服务环境的恶劣将本已不大的空间进一步压缩。其三,多年来形成的不良社会风气同样侵蚀了市场经济公平运转、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环境。上至厅局级领导,下至平头百姓,办事需要找关系,需要花钱疏通,似乎已经形成了习惯。这种处处讲求人脉关系、拼钱、拼职位的社会风气与市场经济讲求公平、竞争、规则、信用的诉求格格不入。
笔者认为,要想扭转长期以来山西经济欠发达的状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在改善发展环境、壮大民营经济、激发市场经济内在活力上下功夫。
要充分认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把简政放权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市场、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同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利用好我省转型综改、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充分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民营经济“法无禁止即可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根本上激发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
针对我省经济结构“一煤独大”和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现状,要用革命性的勇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是要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有效解决我省国有企业“一股独大”和资源依赖、政府依赖等问题。省属企业国有股权根据市场情况有序减持或退出,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各大省属煤炭集团整体改制上市,政府主要通过股权管理实现控制力。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减少行政命令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干预。总之,要通过改革,让国有企业真正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参与主体。
为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省委、省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六大发展”、“六权治本”等一系列发展战略、政策措施。笔者认为,长远来看,在做好煤和非煤两篇大文章的同时,重振山西经济的战略着眼点应放在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上,要摒弃发展短视,将完善体制机制、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政策措施的长期目标,久久为功。(刘晓明 韩芸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