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914.11亿元,同比增长了22.74%。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 ——
9月27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茂才作《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山西省旅游条例><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时说,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914.11亿元,同比增长了22.74%。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旅游业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中显示了明显优势,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旅游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山西省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经济效益全面提升,发展动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
旅游业深化改革步伐加快。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五台山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五台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太原、长治、临汾等市在一些景区探索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取得良好成效。晋城、晋中等市大胆引进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大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推进旅游景区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增强了本市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里程已突破5000公里,旅游中心城市到重点景区基本实现一小时通达,建成民航机场8个,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片片有机场。随着大西高铁太原至西安段的开通,与石太高铁纵横贯通东西南北,并与太中银铁路等骨干线路紧密衔接,一个全天候、高速度、辐射广的快速客运网正在形成。
旅游业总体上存在六大问题
他在报告中说,我省旅游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丰厚的资源禀赋相比还有很大努力空间,与旅游发达省份相比在许多方面还相距甚远,主要表现为:
体制机制尚未理顺。涉及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等方面,存在多头管理、职权分散等问题;不少景区属于事业单位,经营队伍动力不足;开发主体实力不强,企业后续资金跟不上,开发建设不到位,却长期占有资源,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资源低水平利用或勉强维持。
特色旅游景区与精品线路打造不够。有的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存在发展定位不准确等现象,存在盲目投资、草率开发,结果导致有本地特色的农业、林业等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开发不够,却又出现景区重复建设、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以及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一些“老景区”提档升级进展缓慢,一些“新景区”精细化开发不足,一些价值很高的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景区”等问题比较突出。全省北部宗教古建、中部晋商家园等各旅游板块连通互动性不够,没有把“珍珠”串成“珍珠链”,全省旅游“一盘棋”整体效应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旅游全要素及相关产业链形成缓慢,“吃住行游购娱”发展相对不均衡,“景点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钱”成了普遍现象。
同时,旅游与文化融合及宣传营销不够,旅游人才队伍素质不强,联合执法仍未形成常态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完善。
抓住重大机遇,七点建议促旅游业发展
差距是潜力,也是动力。
他在报告中建议,抓住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和旅游消费升级的重大机遇,要进一步深化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着力构建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除以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为主的景区和公益性景区外,其他旅游景区都应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激发旅游市场活力。
建议认真规划和开发精品景区与线路。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旅游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和专项规划,统一布局、有序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做到成熟一个、开发一个、建好一个,真正把开发的景区建成精品。要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优势景区集聚,把分散景区和资源串成线、连成片,努力打造精品项目、精品线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农家乐”升级发展为乡村文化旅游和富民工程,打造一批集农业观光、休闲农庄和民俗展演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
建议积极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方式。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以举办旅游发展大会为载体,构建全媒体立体化营销网络,开发国内外两个旅游客源市场,打响叫亮“中华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品牌。以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为龙头,组织全省主要旅游景区组团密集宣传推广,发出山西好声音,亮出山西好形象。
建议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要加快健全我省综合交通体系,全力构建以航空、高铁、高速公路为框架,干线公路、景区专用道路为补充,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现代旅游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改善旅游住宿、卫生、通讯等公共服务条件,加快配套建设加油充气充电站、旅游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
他在报告中还建议高度重视旅游业“软实力”建设;大力推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全面发挥法律法规在促进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