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会上敲定了山西省2017年工业经济发展大盘。会议提出今年全省工业经济主要预期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左右,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达到67%,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69%;万元GDP能耗下降3.2%。
省经信委主任张华龙表示,2017年,我省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工程、数字经济发展工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工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构建有鲜明省情特点的支撑多元、布局优化、链条高端的现代工业体系,努力开创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新局面。
回顾2016: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
2016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工业经济在连续多年运行困难的形势下,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总体呈现出企稳回升态势,实现了省委提出的下半年好于上半年的目标。2016年9月,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结束了连续54个月的下降趋势,扭转了与购进价格长达66个月的倒挂状态。10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结束了自2015年2月以来的连续负增长局面;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结束了2015年6月以来的累计净亏损局面。11月开始,铁路运力出现明显偏紧。
可以说,在过去的2016年,我省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那么,2017年,我们又将面临怎样的变化和发展环境?
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经信委主任张华龙对2017年工业经济走势作了初步研判。他指出,当前全省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仍未走出最困难的时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低位回升趋势初步确立,逐步向好的态势更趋明显,但全省实体经济依然面临“三个尚未根本性改善”。
一是当前能源原材料需求已进入峰值区,供需总体呈现双下降态势,在总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我省能源原材料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尚未根本性改善。二是我省多数传统优势行业供求矛盾突出,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加上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储备不足,制约了转型升级;一些创新型企业受准入难、融资难、用地难、用人难等体制机制障碍的制约,发展缓慢,难以挑起新动能的大梁。经济结构和增长动能转换尚未根本性改善。三是近年来受市场环境偏紧、经营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税费负担重等多重挤压,我省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困难,工业投资持续下降,债务风险不断累积,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增长基础尚不稳固。制约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尚未根本性改善。
●化解粗钢过剩产能170万吨的任务。
●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户以上。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推进20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培育40户骨干企业,攻关40项共性关键技术、提升30个产业园区或聚集区,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品。
●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重点推进100个重大项目建设、培育40户骨干企业、攻关30项共性关键技术、建设30个产业聚集区。
●确定10项 “互联网+工业”融合试点示范项目。
●重新核定省重点用能单位(千家),引导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推进100项节能改造重点项目。
●力争新培育10户左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培养3户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新建2户省级行业技术中心,建立物联网、3D打印等2个产业技术联盟。
展望2017:两个“着力”五大“工程”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对于2017年,张华龙明确提出,今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左右,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达到67%,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69%。约束性指标是:万元GDP能耗下降3.2%。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七项重点工作:
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定有力去产能。继续深入推进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按时间标准完成化解粗钢过剩产能170万吨的任务。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倒逼水泥、焦化等行业落后产能及时退出。
综合施策去库存。推动煤炭企业与下游用户签订中长期协议。优化铁路运输组织,做好路地资源对接,为我省煤炭、焦炭、钢材等大宗原材料产品销售提供铁路运输保障。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开拓省外市场和国际市场。
积极稳妥去杠杆。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基金的引导作用,帮助更多的企业转贷、续贷,降低融资成本。
突出重点补短板。进一步加快岸港网建设。继续加强口岸建设。启动太原航空口岸“一站式作业”试点,尽快实现大同航空口岸正式开放、运城航空口岸临时开放,推动太原铁路口岸建设,指导五台山机场航空口岸做好开放前期筹备工作。继续加强铁路港建设。加快太原、大同、临汾无水港建设,推进中鼎、晋北(大同)、晋南(运城)物流园建设,出台《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全面推进智慧物流体系建设,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继续加快“宽带山西”建设。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网络设施,新增培育2-3家“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加快推进4G网络建设,实现城市、县城和乡镇的连续覆盖和农村热点区域的有效覆盖;推动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建设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夯实工业存量增长基础。加大跟踪协调服务力度,千方百计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引导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抓住市场回暖机遇,扩大市场营销。加强规模以下企业培育,全年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户以上。
促进增量项目投产达效。按照省、市分层分类推进机制,推动阳煤太化新材料园区、太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水塔醋业灌装生产线项目、兰花集团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等34个预期投产且预增产值亿元以上增长点项目早完工、早投产、早达效。
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加快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服务企业办公室,及时受理和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从今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将服务企业工作纳入对各部门、各市县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市县经信部门要积极主动承担起牵头部门的责任,切实把服务企业工作抓紧抓实。
抓好重点要素保障。推进智慧物流体系建设,扩大电力直接交易的范围和规模,力争交易规模达到500亿千瓦时。对高新技术企业、云计算等产业,允许参与交易的电力用户企业电压等级放宽到10千伏;对煤电联营企业与下游高载能企业相互参股20%以上的,允许双方签订“长期直接交易协议”。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2017年,我省将按照“五位一体”要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推进20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培育40户骨干企业,攻关40项共性关键技术、提升30个产业园区或聚集区,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品。特别是要把项目作为重要抓手,重点推进晋西轨道交通及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同煤年产60万吨烯烃、山西高科华烨电子LED封装及LED显示屏扩产、晋能清洁能源公司2GW异质结晶硅高效电池组件、太钢电站锅炉用镍基耐热材料、广誉远国药中医药产业、比亚迪太原公司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设,力争10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
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工程
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也要按照“五位一体”要求,重点推进100个重大项目建设、培育40户骨干企业、攻关30项共性关键技术、建设30个产业聚集区。要重点推进首钢长钢200万吨/年6米以上捣固大机焦、山西美锦恒盛能源40万吨不锈钢原材料生产、古城乳业年产15万吨液态奶制品生产线、中汾酒业年产10万吨白酒、山西景柏服饰年产40万套家纺产品和仓储等项目建设,力争30个以上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
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工程
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重点是围绕数据资源、数据产业、数据应用、数据安全四个领域,以“云聚山西、云殖山西、云惠山西、云安山西”为重点,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强全省骨干网络设施建设,着力推进通信运营企业、华为、百度、浪潮、吕梁军民融合云计算等数据中心建设。在政府治理、公共服务、城市建设和能源、物流、旅游等重点领域,推进大数据业务应用,解决信息孤岛和数据的开放共享利用等。
深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确定10项“互联网+工业”融合试点示范项目,推动实施山西焦煤“能源云”、山西商品电子交易中心“大宗商品在线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等“互联网+”重大工程。推广太钢“智助”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
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工程
推进绿色制造创建。重点推进汽车、电器、机械等行业企业,搭建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开展绿色工业园区创建,推进园区完善产业链,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废弃物及污染物排放强度,打造园区升级版。推进国家级朔州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试点,促进朔州市发展新型绿色产业、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取得新突破。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重新核定省重点用能单位(千家),引导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推进100项节能改造重点项目。定期发布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及时跟踪、调度各市节能工作进展情况。
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鼓励煤矸石发电。推进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发展粉煤灰生产硅钙板、陶粒、装配建筑板材、水泥缓凝剂等利废建材。推进冶炼渣综合利用,鼓励高炉渣和转炉钢渣生产超细粉等建筑材料,推广冶金企业含铁尘泥、尾矿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铅酸蓄电池等城市矿产综合利用,推动煤机装备、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和大型废旧轮胎翻新,发展再制造产业。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广工业用水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扩大省级技术中心对经济全领域的覆盖,力争新培育10户左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50户左右。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企业需求、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以及技术、仪器、信息的合作共享,力争新培养3户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达到46户。
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新建2户省级行业技术中心,建立物联网、3D打印等2个产业技术联盟。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体系,在新兴支柱产业中筹划建设省级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