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贾蕴)我省农业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数量多、质量优,并且多数具有药食同源和保健功能,契合消费结构升级和人们追求营养性、安全性、功能性、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但因规模小而散、产业链短、科技含量低、效益和竞争力差,对农民增收没有形成有效的带动作用,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下简称“特优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成为省委、省政府实施特色现代农业增效工程的重要抓手。9月27日,省政府发布《关于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特优区”两级架构,“产业园”梯次格局
“特优区”是指具有一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出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拥有较好产业基础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聚集区。“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流通”,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建设水平比较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意见》指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省创建并认定一批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一批省内知名、区域畅销特色农业品牌。申报创建国家特优区10个左右,形成国家及省级特优区两级架构。创建并认定一批“生产+加工+科技+流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创建国家级产业园10个左右,原则上每县创建1-2个产业园,形成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产业园梯次发展格局。
重点布局“3+X”,六大板块上做文章
《意见》指出,按照做精杂粮、做强畜牧、做优果菜、做好药材的思路,在汾河平原、上党盆地、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和城郊农业六大特色农业板块中,科学合理布局杂粮(马铃薯)、畜牧、鲜干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以功能食品开发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重点布局“3+X”,“3”就是依托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山西农谷、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三个省级战略,集中布局草牧业、蔬菜、水果等特优区和产业园;“X”就是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的基础上,围绕杂粮(马铃薯)、畜牧、蔬菜(食用菌)、鲜干果、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科学布局若干特优区和产业园。
据悉,特优区和产业园可以同步创建,也可以分别创建。特色农产品区域规模较大的,可以布局一区多园,在特优区布局若干产业园;区域规模较小的,可以布局一区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