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铎
编者按:即将过去的2017年,山西有许多大事令人难忘,吕梁白酒集群得到长足发展便是其一。汾酒掌门人签下“军令状”擂响山西国企国资改革第一锤,以汾酒为代表的吕梁白酒被授予“世界十大烈酒·吕梁产区”,投资10亿元建成的中汾酒城成功启动,已释放产能5万吨,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汾酒股份公司。而据12月17日《山西日报》报道,吕梁今年前10个月生产白酒9.1万吨,实现增加值4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9%和24.66%。
优势产业难得,使优势产业迈上更高水平、做大做优做强更是不易。所以,以汾酒为代表的吕梁白酒能够集群爆发,的确可喜可贺,值得关注。由此,也便引出了如何对待优势产业、怎样做大进而做优做强优势产业这样一个话题。汾酒再谱新篇章是浓墨重彩的深化改革所写就,中汾酒城成功启动是敢作为、敢担当的结果,吕梁白酒被授予“世界十大烈酒·吕梁产区”是久久为功所得的又一金字招牌,无不给人以信心和启示。
山西虽然发展滞后,却不乏优势产业,比如,以汾酒为代表的吕梁白酒,以太原宁化府益源庆、清徐水塔等为代表的山西老陈醋,还有定襄法兰、清徐玻璃器皿、广灵剪纸、小杂粮、中药材,等等。还有许多是潜在的优势产业,如文化旅游等。但愿即将到来的新一年,山西有更多新的优势产业涌现,不断创造山西优势产业新的更大的辉煌。
政府服务关键是“补位”
吕梁引导白酒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在促进企业成长、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谨防“缺位”“越位”,更要注意及时“补位”。
多小散乱,并不是酒类产业的独特标签,任何竞争激烈的行业,任其自然发展,都极易形成这种现状。产业要发展,必须走规模化之路。但由于市场的竞争性,同类企业很难自发地聚拢到一起,心平气和地共谋出路。行政之力,必须在该出手的时候出手。如何“出手”,其中有学问。空泛说教显然不管用,“拉郎配”显然不合适,强拉硬拽更不靠谱。这就需要政府先搭建好平台,再以好政策引导,好前景鼓励,好模式带动,让每个企业都能有看得见的实惠和摸得着的扶持。
吕梁的做法就很值得鼓掌:在不越位的前提下及时“补位”,出智出力,帮企业减负增信,以园区为载体,引导企业规模化生产,上下游协同,走出去闯市场,形成全新的竞争力。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在不断“补位”中搞好服务,达到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要在渠不畅的时候修好渠、坝不牢的时候筑好坝,时刻保持问题有法解、服务无死角。
吕梁经验告诉我们,好的政策,并不是看上去很美,喊出去带劲,听起来舒坦,而是要出实招见实效,真正以问题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设身处地为企业谋出路,聚焦产业发展症结,让好政策落地,让企业有钱赚,让产业得发展。
优化服务,既不能挂在嘴上、贴在墙上,也不能大水漫灌,补贴满天飞,一奖了之。好政策并不是“一招鲜”、一用就灵,不能一时半会儿看不到成效就心灰意冷,也不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搞政策翻新。要善于用好既有政策,着力打通政策连接企业的奇经八脉,让好政策精准滴灌到企业成长的每寸土壤,滋润到产业发展的每缕根须。同时,还要鼓励企业发愤图强,用好用足扶持政策,帮助企业研究市场,鼓励企业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携起手来闯市场。这样的政策才是好政策,这样的服务才是好服务,这样培育的产业才会有前途。
最优的环境才能赢得最大的发展生机。在全省上下打造“六最”营商环境的背景下,吕梁创优服务发展酒产业的做法,值得借鉴。
田国青
让工业与旅游相融合
日前,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10家“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汾酒文化景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景区。这是汾酒千年文化的荣耀,是工业与旅游融合所彰显出的巨大影响力和远大契机,也是振兴山西工业旅游的一针强心剂。
近年来,“旅游+”理念深入人心,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如火如荼,在这些融合中,工业与旅游相遇,也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不过,就我省来说,工业旅游仍在起步阶段。“十三五”时期是我省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攻坚期,乘着这样的东风,工业旅游是时候迎头赶上了。
首先,须激活工业企业参与旅游的热情。工业与旅游融合可以实现共赢,工业为旅游提供了新的资源,让游客增长见识,旅游帮助工业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从远处来说,许多世界著名企业已成为工业旅游胜地;从近处来说,到青岛零距离接触啤酒的酿造工艺,到首钢目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成为许多游客在旅途中的新选择。我省的酒、醋、中药等工业旅游目前也成效初显,但更多的工业企业却对此缺乏规划引领,以致全省尚未形成工业旅游的气候。工业旅游作为景区旅游、乡村旅游之外的又一补充,呼唤更多的工业企业加入进来,共同打造工业文明的风景线。
其次,要在旅游产品中不断谋求创新。工业旅游对游客来说,是一个新看点;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新卖点;对城市来说,是一个新亮点,做好“新”字文章是关键。辟一个生产车间变身为参观景点,将废弃厂房改造成文创园区,再建一个厂史博物馆,这并不是工业旅游的全部。与时俱进,增加游客的新鲜感、体验感、获得感,才能让工业旅游迸发出发展活力。
最后一点,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某点评网上,笔者看到不少“十一”长假期间对汾酒文化景区的点评:酒文化底蕴深厚、价格亲民,关键是人还不多,值得一去。“人还不多”在游客看来是优势,但景区就要自我反思,我们有最早的酒文化博物馆、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陈年酒库,甚至还是示范基地,为什么人不多?就是因为景区的推广还不够给力,很多人还不识其中的瑰丽。
工业旅游一旦成为市场的宠儿,必然也会成为企业最有力的品牌窗口,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汾酒文化景区已经成为吕梁白酒集群的一杆文化大旗,期待更多的工业企业打开大门,让旅游的春风拂照其间。
陈力
方做足“高大上”功课
山西特色资源丰富,挖掘传统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需要在“高大上”上下功夫。
高,即高起点规划。特色农业大省山西当之无愧。在当下买全球、卖全球的背景下,好东西要做大做强,在于科学谋划,更在于有创新的气魄和远见。企业发展之初,就一定要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超前意识,不仅要科学规划布局,还要集聚各种要素,以敏锐的眼光和科学的思维把握产业发展前景,把握产业发展战略,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产业辐射带动,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把特色做优,把优势做精。
大,即规模化发展。“规模优势”是特色产业稳定发展的保障。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围绕规模发展前后端的产业链,才能对资本、人才产生吸引力。当前,我省虽已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雏形,但不少县市存在着产业布局散、链条短、品牌带动弱等问题。让优势资源聚集,延长产业链,促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走大格局的发展之路,是时代召唤,更是现实要求。不少嗅觉敏锐的企业果断做出市场判断,积极抢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红利。这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当属汾酒集团。对企业而言,不仅要推动产业扩量提质增效;还要深挖自身的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使每个产业链条上都能有自己的产业符号、文化烙印。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厚重文化和秀丽山水是山西的“金饭碗”。山西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要真正树立起来,除了需要有经济支撑和差异性概念,还要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
上,即品牌化建设。当下,我省还有好多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品牌意识、地理保护标志不突出,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当然,推广品牌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特色产品具有地方特色、产品自身质量过硬、老百姓口碑好外,还需要加大特色产品保护、适度的包装和有力的宣传,走品牌化建设之路。对企业来说,一方面要勇于担当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者,实现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应用,赢得发展先机;另一方面要践行工匠精神,培育工匠文化,不断打磨品牌升级质量,为品牌成长固本强基。品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必须积尺寸之功,聚众人之智,集社会之力。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责任和担当。
李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