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切换
新闻
打造“双创”升级版 ——聚焦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
2020
08/14
09:44

建设智创城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围绕“在转型发展上率先镗出一条新路来”的重大使命,构建起“一切为了转型、一切服务转型”的工作格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双创”升级版、落实“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的生动实践。

依托省高校园区和省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两大创新创业高地,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坚持“错位发展、聚合优势、生态创新、智创未来”的总体定位,发挥“破围聚能”作用,推动“大学城”向“科创城”的转变,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赋能。

这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作为全省深化转型综改的战场,省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云集,高端智慧产业林立。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汇聚全省10多所高校的省高校园区内,穿梭而过的年轻身影,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洋溢着时代的风采。

2019年,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拔地而起,一座座充满现代美感和艺术魅力的建筑群,成为这里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6月24日,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掌声不断,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省高校园区上百名师生,在此听取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教授《关于创新的若干思考》的报告。郑强教授是晋中市聘任的“山西智创城NO.4创新创业首席导师”,他到山西的首场报告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的关注。

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

“印度的班加罗尔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正是因为其周围拥有印度科学学院、印度天文物理学院等多所大学和研究所,才能形成‘印度的硅谷’;阿里巴巴集团把总部设在杭州,正是看中了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创立于省高校园区,立足于省转型综改示范区的创新沃土,必将为全省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发挥引擎作用!”8月1日,开会间隙,省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科技服务中心主任边玉林将郑强教授在智创城4号基地的演讲视频在朋友圈再次转发:“朋友圈总有人请我转发这个视频,郑强教授对智创城4号基地的加持非常给力。”

智创城是省级“双创”中心,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指示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又一重大举措。智创城1号基地、2号基地、3号基地位于省转型综改示范区,4号基地位于省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

边玉林说,智创城4号基地其实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位于山西伊甸城商业综合体项目内的伊甸创新创业基地,规划面积10万平方米,今年投入运营3.5万平方米;一部分是位于山西金科智慧科技城项目内的金科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中心,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伊甸创新创业基地重点为高校、科创类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教育—育苗—孵化”平台;金科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中心重点搭建“技术合作—成果转化—科研中试—产业落地—企业上市”赋能平台,培育和引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项目。两个板块相辅相成,双核联动,打造产创、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从太原市区出发,沿太榆路南行,半个小时就可到达省高校园区。伊甸创新创业基地位于园区东北角,沿街的一座座已投入运营的建筑恢宏大气、现代感浓郁,来来往往的青年才俊充满活力和朝气,创新创业的氛围扑面而来……

“说起伊甸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还有一段小故事呢。”马豪杰是伊甸创新创业基地投资建设方负责人,每天在基地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经常挂着开心的笑容:“伊甸城商业综合体项目2015年开始建设,最初的定位是为‘大学城’师生提供集研发、创业、体验、社交等功能为一体的工作生活空间,规划内的众创空间只有5000平方米。去年,晋中市把这里确定为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伊甸创新创业基地,双创空间扩大到10万平方米,这对于项目投资方来说,可以实现双创项目与商业体的无缝对接,是非常难得的机遇!”

比马豪杰更忙碌的还有王可,39岁的他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2019年,出任由清华大学、中科院两大科创机构联手组建的中科科创(山西)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接手智创城4号基地的综合运营管理。他说:“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国内外优秀的高校创业团队和项目,目前,已对接清华大学、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71个项目,引进项目49个,涵盖信息、金融、医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规划设计、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新媒体等领域。”

今年6月入驻智创城4号基地的蓝色传感(山西)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经过王可联系,由蓝色传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山西成立的分公司,核心团队全部来自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下脑电波信号采集分析、脑控小车产品开发运用。

脑控娃娃机、脑控机器人、意念移动小车、脑电信号采集器……这些平常在国家级智博会上才能见到的高科技智能产品,蓝色传感(山西)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随处可见。

“这个是意念移动小车,操作者可以通过绑在额头上的一条带有智能产品的带子,通过脑电波信号控制小车的行进;这个是我们经常见的抓娃娃机,不同的是,我们这个可以手动操作,也可以通过脑电波用意念操作。”从地面上的彩色儿童赛车轨道,到摆在墙边的各种产品,公司负责人谢智敏给记者一一展示它们的功能。

蓝色传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为国家级高新企业,是今年世界机器人大赛技术赛官方指定的唯一数据服务提供商,拥有几十项发明及著作等知识产权。

谈及入驻智创城4号基地的感受,谢智敏笑着说,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智创城4号基地高校环绕,可以为团队储备大量人才资源。同样,蓝色传感也可以为拥有大量高新技术的高校科研院所实现成果转化。比如,由该公司研发生产的一款高科技睡眠眼罩,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轻纺学院的师生就参与了设计及零部件生产。

与蓝色传感(山西)科技有限公司相隔不远,就是晋中学院创新创业基地,相较于前者的高冷,这里的气氛则相当热烈。

“这个呢,就是我们山西的沁州黄小米,特别有名,营养丰富、滋阴养血,好吃无污染,老铁们,赶紧下单吧……”8月2日下午,晋中学院创新创业基地,聚光灯下,摄像机、手机林立,一位青春靓丽的小主播正热情高涨地为粉丝介绍产品。身后的货架上,琳琅满目地陈列着太谷饼、土鸡蛋、杂粮等农产品。

休息间隙,漂亮的小主播一边擦汗一边说,她是晋中学院大三学生,特别喜欢带货主播这份工作,今年暑假,专门在基地参加培训,希望毕业后能在这方面有所发展。

指着周边墙壁上的一块块展板,晋中学院创新创业中心主任王栓玺老师介绍,入驻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后,晋中学院除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电商物流、文化旅游、网络营销等方面加大与企业合作,还组建了山西名特优农产品网红带货直播平台,从全省筛选了1000多个具有网红带货潜力的名特优产品,形成“365天、不间断”网红带货与网红孵化体系。现在已经与山西海玉食品、山西农谷穗华物流园、太原双合成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校企合作。

创新创业的劲风吹拂着古老的晋商大地,智创城4号基地呈现出勃勃生机。伊甸创新创业基地项目对接引进稳步推进的同时,金科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中心也完成了10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建设、外部装饰,且已对接意向项目18个。

推动“大学城”向“科创城”发展

杨超是山西传媒学院动画学院的老师,最近几个月,他有了新的任务:上午在山西传媒学院上班,下午到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的山西动漫创作基地工作。

“全省知名的文创产品在基地都有展示,这个是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黎侯虎’为原型创作的小老虎动漫形象奇奇和怪怪,造型憨态可掬,充满着艺术张力;这个是以‘羊倌’形象为基础创作的‘小亲圪蛋’,是山西传媒学院动画教研室主任董立荣打造的山西原创品牌,2015年入选文化部重点动漫品牌建设与保护计划产品类项目。”8月3日,杨超认真地介绍山西动漫创作基地展示的文创产品。

“动漫创作在校园内,接触到的范围局限在动漫行业,搬进智创城4号基地,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业态,创作的眼界开阔了,合作的门路拓宽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高涨。”杨超补充。

“我十分看好山西动漫产业发展。”正在这里考察的运城90后小伙李晋伟告诉记者,他从上海回到山西,正在策划创办一家独具特色的山西动漫公司,毗邻山西传媒学院的智创城4号基地是他的首选。

相较于山西智创城1号、2号、3号基地,4号基地的突出优势是身处省高校园区。这里集聚了省内10多所重点高校,具有研发和产业转化能力的省级以上重点学科80个,产学研创新团队102个,具备中试条件的科研成果数量101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42个。

从2011年开始建设,目前“大学城”已经走过将近10年历程。在完成建设“教育教学基地”任务后,如何充分挖掘“大学城”这座重要宝藏,把区域内的人才资源留下来,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高校与地方共同发展,实现“大学城”向“科创城”的转变,一直是省委省政府和晋中市探索的课题。

“智创城4号基地正好可以发挥‘破围聚能’作用,推动‘大学城’向‘科创城’转变,这也是智创城4号基地的最鲜明特色。”北京清控科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力蓥博士肯定地说,“‘破’就是打破高校园区内学校、学科之间围墙,打破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藩篱;‘聚’就是聚合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聚合产业链各方的创新资源,聚合创新创业的发展动能,构建‘环大学城智创圈’,实现‘技术研发—科技孵化—创新加速—产业落地—企业上市’无障碍快速推进。”

事实上,智创城4号基地“破围聚能”作用已经显现。

在智创城4号基地,记者看到,太原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院长桑胜波研发的3D生物打印装备与技术、ABI动脉硬化检测和足底检测、基于磁弹性试纸的生物传感器智能检测仪、人体健康在线监测系统,已经与哈佛大学、太原钢铁集团总医院、迪安诊断、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感知技术的临床医疗研究,建立了“山西人工智能再生医学研究院”,现在,团队已获批美国专利2项,国内发明专利32项,为我省全力推动3D再生装备与人工仿生组织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通常情况下,患者植皮需要从自体或者他人身上取小块皮肤移植,桑院长的这项技术,可以实现3D打印皮肤,然后移植给患者。”太原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杜华云的介绍更好理解。

山西煤层气资源丰富,为什么不能用来降低生产成本?太原理工大学教授于盛旺和他的科研团队用了6年时间,将煤层气产业与金刚石产业创新整合,设计出煤层气合成金刚石产业化生产线。目前,阳煤集团已出资3.5亿元,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成立山西新碳超硬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加速“煤层气生产金刚石”项目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为山西煤层气资源找到了一个“论克拉卖的价值链”。

年轻儒雅的陈俊奇,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中关村从事创业帮扶工作,去年3月来到伊甸创新创业基地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他充满信心地说:“正筹备在基地8号楼设立太原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8月底进行正式挂牌;在5号楼中设立伊甸创新创业讲坛。此外,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有望在12号楼开设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各大高校的科研院所纷纷参与,基地聚合效应初现端倪,‘大学城’的人文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信息优势正在转化为未来‘科创城’的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势不可挡!”

让“双创”成为全省转型发展的引擎

“这个东西叫环形喷丝板,是纺丝设备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件。”8月1日,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山西省新型纺织材料和设计研究院展示中心,山西经纬化纤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琨指着展台上的机械部件,认真地给记者介绍,“这个窄窄的环面上,有10万多个直径为95微米的小孔,将大麻溶解,溶液从这个小孔里喷射出来形成的丝状物就是麻纤维,是做莱赛尔纤维的原料。我们公司是全国首家生产出这个部件的企业,这项技术全国领先,得益于与太原理工大学的合作。”

山西经纬化纤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专门从事生产化纤设备研发、制造的企业,产品主要销往江浙一带。入驻智创城4号基地后,在中科科创(山西)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的联系下,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绿洲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山西省新型纺织材料和设计研究院,通过联合攻关,研发出比天丝具备更优异性能的大麻基莱赛尔纤维生产设备。

正在基地与王琨就合作事宜进行商谈的山西绿洲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他们公司是以生产大麻系列纺织品为主导产品的国企,以前需要从南方引进技术设备,入驻智创城4号基地后,通过校企合作、企企合作,在基地就引进了新设备,提高了生产工艺,降低了成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服务全省转型发展。

“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期间,对我省推动转型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打造创新生态作出重要指示。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围绕“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重大使命,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要真正构建起“一切为了转型、一切服务转型”的工作格局,坚定不移将转型综改进行到底。

智创城,作为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双创升级版的重大举措,正在全省转型发展中发挥着引擎作用。

智创城1号清控创新基地,已有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500余家企业入驻,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吸纳就业人数1.2万余人。先后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成为全省创新创业的标杆。

智创城2号基地通过与本地资源合作、与国内大企业协同,吸引国内、海外要素资源落户。同时,以带土移植的方式引进优质企业、优秀人才等创新要素资源入驻,形成了汇聚众多科技企业的产业集群。

智创城3号基地由浙江菜根科技产业公司负责运营,实现研发在双创中心、生产在潇河,孵化在双创中心、产业化在潇河的协同发展新模式,5年引进重点项目超过200个。

正在蓬勃发展的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坚持“错位发展、聚合优势、生态创新、智创未来”的总体定位,通过内挖潜力、外引资源,依托省高校园区的优势和省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的承接空间,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赋能,为全省转型发展打造新引擎。

京东产教融合智创基地已与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达成意向,筹备成立大数据创新中心。负责人王磊坦言:“在这里,京东可以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服务能力与实践经验,为本地企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更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

杜华云更是认为,把学校的最新科研创新成果展示在智创城4号基地,就是为校企合作创造更加便利的平台,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目前,太原理工大学根据企业的需求,已确立近20项的技术服务和开发,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

有校企合作的创新项目,有校校合作的创新项目,也有企企合作项目,通过智创城4号基地,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找到了实现产业化的途径,企业找到了破解技术难题的科研队伍,未来这里必然是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是全省奋力实现“六新”突破、在转型发展中率先蹚出新路的引擎。

本报记者苗武军 白续宏 张谦 裴云锋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