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切换
新闻
五个维度构建山西一流创新生态 一年架梁立柱、三年点上突破、五年基本成型
2020
08/19
12:20

一年架梁立柱、三年点上突破、五年基本成型,中共山西省委日前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山西省创新生态的指导意见》,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牢固树立“创新为上”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做优做强实验室、加强中试基地建设、突出抓好规上企业创新全覆盖、率先打造若干重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以智创城为载体的双创体系、加力补上人才短板、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八方面重点工作,坚持以产业集群培育为主线,加快推动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打造创新生态技术体系、拓展创新人才队伍、增强创新财税金融支撑、改革重塑创新制度文化“五个维度”,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供应链,通过多链聚合、有效耦合,贯通政、产、学、研、金(融)、服(务)、用各环节,整合人才、平台、资金、土地、数据各要素,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以一流的创新生态引领全省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第一维度: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

坚持全面构建,实施产业链一体化创新生态配套专项行动,围绕先进制造、绿色能源、数字产业三大板块,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创新生态建设。

坚持重点示范,实施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示范引领专项行动。聚焦14大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按照清单化、项目化的方式,实施精准培育、精准攻关、精准招商、精准引智、精准支持。重点选择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融合创新、半导体等发展势头强劲、未来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进行引领突破,示范带动全省域、全领域构建创新生态。着眼未来5—10年发展需求,对照各个产业创新生态云图,发现、培育、引进一批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第二维度:打造创新生态技术体系

构建重大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111”工程实施。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突破工程、重大创新平台引领工程、创新型领军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构建创新全覆盖体系。着力开展“五个三”工程。

构建创新成果产业化体系。将科研资金向创新型领军企业倾斜,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131”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加大科技成果转移承接力度,支持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来我省开展后续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强化科技中介服务。建设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建科技成果和创业资本超市。

构建创新协同体系。构建全方位“点对点”产学研融合联合创新体。以“三化”牵引产业创新发展。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和工程应用。构建“互联网+”融合创新体系,构建形成“平台+数据+应用+服务”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构建创新平台承载体系。依托开发区打造创新集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和创新一体化布局。打造“双创”要素集聚平台,加速吸引领军企业、龙头企业等高端双创资源向智创城集聚。打造产科教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平台,持续支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构建开放创新体系。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

建立创新标准化信息化体系。建立创新生态标准化体系,加快形成一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建立创新生态信息化体系,建立全省创新生态系统信息集成平台。

第三维度:拓展激活创新人才队伍

聚焦三个层次,着力打造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创新型技术人才,强化“高精尖缺”人才精准引育;创新型技术管理人才,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探索高校联合实验室、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创新型企业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吸收更多企业家参与科技创新政策、规划、计划、标准制定和立项评估等工作,打造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绿色通道。

推进“三个优化调整”,着力打造专业型创新人才队伍。着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山西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打造创新平台基地,推动创新人才集聚发展。依托“111”“1331”“136”等重大工程和正在布局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重点平台引才聚才。鼓励高端创新人才向工业园区、产业园区集聚,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发展平台。建设山西人才共享云平台,利用互联网高效匹配人才需求。引进与培育一批服务省内创新需求、专业特色突出的高端特色智库。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和股权、期权、分红等多种分配方式,打好激励组合拳。完善弹性引才引智机制,围绕科技和产业重大需求,研究制定“一人一策”“一事一议”人才引进办法。深入实施“三晋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等支持计划。推进人才评价改革,全面深化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的科研和人事制度改革。

第四维度:增强财税金融对创新的支撑

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加快股权投资发展,支持省内创业投资机构向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提供风险投资。积极培育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早期投资力量。构建科技信贷风险共担机制,降低科技型企业融资门槛,充分发挥山西省科技金融创新发展专项资金作用。

强化财政创新投入。强化新动能资金支持,从新动能资金中专列技术创新专项,加大对“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科技专项及基金保障,统筹用好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引导金融业加强创新支持。实施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创新覆盖工程,组织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成立服务产业创新金融联合体,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进重点产业金融服务提质工程,对基础能源产业、先进制造业给予相对充裕的资金增量支持。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上市工程,设立百家高科技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股权投资。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国有新型征信服务公司。

执行国家激励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快落实国家激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性税收政策。

第五维度:改革重塑创新制度文化

完善创新制度。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管理制度。完善省科技计划管理流程,提高科技计划实施绩效,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完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制度,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管理机制,立项推行“揭榜制”,管理推行首席专家负责、项目专员管理;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从申请到保护的全流程一体化知识产权维权制度;完善创新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分类分层创新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创新考核比重和考核力度,,构建由创新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有机结合的创新考核指标体系;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科技主管部门按照打造创新生态的要求,从机构设置、机制运转、职能发挥等方面开展重塑性改革试点。

培育创新文化。培育创新担当文化,鼓励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鼓励广大干部争当创新理念实践者、技术突破创造者、产业升级开拓者;培育创新容错文化,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培育创新工匠文化。鼓励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久久为功,致力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鼓励企业家专注品质,追求卓越,推动“山西制造”向“山西智造”转变;培育全社会创新文化。营造人人都是创新主体,人人都要创新,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的创新氛围。

本报首席记者齐泽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