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切换
新闻
别让工业遗产在眼皮底下消失
2015
03/20
11:19

在城市化的浪潮下,不可再生的工业遗产财富正变得岌岌可危

阅读提示

近日,太原化肥厂地区工业遗址启动区保护更新工程专家研讨会在并召开。由此,作为太原市2015年重点工程之一的太化工业遗址公园建设拉开了帷幕。

工业遗产是人类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一座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城市建设中的急功近利、对工业遗产价值认识的缺失等原因,这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在城市化的浪潮下正变得岌岌可危。作为老工业基地,我省工业遗产规模可观,特色鲜明,如何才能不让这笔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太化集团工业遗产“保卫战”的打响,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A 每一块旧砖瓦、每一台老设备都能勾起记忆

太化集团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在全国布局的“吉兰太”三大化工基地之一,以煤化工为其显著特征。相信不少去过太化老厂区的人,对矗立于此的一座类似望远镜形状的建筑记忆深刻。这座建于1958年的“造粒塔”,代表了原苏联的建筑风格,目前国内只保留了这一座。该厂区内还有一条全国唯一的合成氨生产线,代表了当时合成氨制造的世界先进水平。事实上,作为国际知名的以煤化工为主的化工生产基地,在太化集团老厂区,像这些见证省城煤化工发展史的设施设备和建筑为数不少。

为了适应山西省、太原市城市建设,特别是环境保护方面的需要,太化集团老厂区于2011年4月停产。之后,太原市政府和太化集团并没有简单地一拆了之,而是做出了对太化工业园部分有代表性的煤化工装置进行永久性保留,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太化工业遗址公园的决定。太化集团负责人表示,老厂区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台设备都刻录了产业工人的奋斗历史,能够勾起人们关于工业文明的久远记忆,保留下来非常有意义。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对世界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之前几千年的总和,而工业遗产恰好承载和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业遗产不仅是工业文明的载体,更承载着一座城市和一个时代的记忆,成为我们把握近代历史、解释社会进化的重要物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化、社会、艺术和审美等价值,并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愈加珍贵。

据了解,我国工业化时间虽短,但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近代早期工业有外资工业、民族工业和洋务工业等;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私营、公私合营、国营、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可以说我国的工业遗产形式多样,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具体到我省,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新中国许多现代大型煤炭、钢铁、化工企业都是在山西成长起来的,所以我省的工业遗产不仅规模可观,而且颇具地域和产业特色,是一笔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以省城太原为例,这座城市是新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国家重点建设的基地,“一五”时期国家有多个重点建设项目在当地选址建厂,工业遗产资源相当丰富。

B 不少工业建筑消逝在城市建设的浪潮中

鉴于工业遗产的独特性和稀缺性,重视工业遗产早已成为欧美国家的一种共识。目前《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182个签约国中,英国、德国、瑞典等23个签约国拥有43项世界工业文化遗产。

但在我国,人们长期习惯于把农业社会时代那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比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石刻等作为文化遗产来加以悉心保护,而工业遗产的价值则一直被忽视。许多人认为,当传统工业退出历史舞台后,大批老厂房、老设备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却还占据着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显然已经成了城市发展的“包袱”。

正因为如此,多年来,各地政府普遍对工业遗产保护工作重视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在我国文物保护界,工业遗产算是一个新鲜概念。直到2009年8月,在文化部颁布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中才首次将“工业遗产”列入文物范畴,比欧洲国家晚了20年。

一些拥有工业遗产的单位,常常因资金、经营困难,放松了保护工作,无人负责对老旧厂房进行维护,导致拆除老厂房、旧机器,丢弃、损毁档案文件的事情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经营困难的老企业,在改制和搬迁改造的过程中会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这种“卖地—搬迁—拆房—新建”的模式,使很多附属于土地的工业遗产伴随着土地转让而遭遗弃。

记者了解到,作为老工业基地,我省的工业遗产十分丰富,但真正被列入保护对象的同样微乎其微。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可能会更关注一座座老旧厂房下面土地的价值,却忽略它所承载的远远超过土地本身的历史价值,更多的工业遗产面临被拆毁的命运。比如,太原化工厂1958年投产的烧碱车间,原本安装了280台苏联产的电解槽。但如今这个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氯碱工业基地内,偌大的厂房早已空空如也,电解槽被卖了废铁。位于省城解放北路的太原矿山机器厂老厂区,其前身是由阎锡山创办的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曾经在中国工业史上显赫一时。但前些年太矿厂搬离原址后,记录着山西近代工业发展点点滴滴的老厂房让位于房地产开发,被夷为平地。

C 科学再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方式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几年,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我国一些城市的工业遗产保护意识开始觉醒。为了给明天留下今天的历史,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把工业遗产作为城市的财富而非包袱来看待,分别制定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具体政策,并已经做了一些实质性的探索。

太原是我省工业遗产保护的先行者。2012年出台的《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晋阳湖地区优化方案》提出,在晋阳湖区改造中,考虑到湖边的太化集团、太原第一热电厂等大型企业都属新中国“一五”时期建成的老企业,很多厂房及生产设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企业搬迁后,将在原址修建工业遗产公园。这次太化工业遗址公园的开工,就是落实这一方案的动作之一。

省文物局副局长宁立新认为,应当尽快开展全省范围内的专项调查,摸清工业遗产家底。只有摸清家底,加强宣传,才能让人们认识到哪些是工业遗产。在此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法规规章,将工业遗产纳入保护的范畴。他还提出,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老工业区综合整治和单个企业搬迁方案时,应首先核查区域内和企业的工业遗产,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政府要给相关企业安排一定的保护资金,确保不因调整改造而导致工业遗产被丢弃、损毁。

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保护,是保持原始的状态。但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认为,鉴于工业遗产的特殊性,静态保护并非是最佳选择,应当在尊重工业遗产原有格局、结构和特色的条件下,把保护与开发利用更加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这一点已被国内外的成功实践所证明。英国的铁桥峡谷通过保护工业遗产、恢复生态和建造主题博物馆等方式,使这片工业遗址跻身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英国伯明翰布林德利工业区经过改造,变成了由餐馆、咖啡厅、办公楼、住宅、文化设施等组成的别致建筑群;在建造世博园时,上海对黄浦江两岸至今保留的百年老厂房、旧仓库、旧船坞等因地制宜地实施改造,使工业遗产嬗变为新建筑、新景观,给海内外游客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根据规划,太化工业遗址公园项目也将利用现有的工业遗产,在对原有厂房、建筑进行装修和修饰的基础上,致力打造成为艺术画廊、艺术中心、餐饮酒吧、影视基地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同时还将引入高品质创意办公及文化生活设施,延伸服务半径,带动当地的人口就业和经济发展。该项目的实施无疑将给全省各地在科学利用中使工业遗产再焕青春趟出一条新路。

本报记者 范 非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