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在战争的废墟中艰苦创业,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建立了山西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推动山西工业一次又一次迈上新台阶,谱写了山西工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新篇章,为山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山西人民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工业体系正在形成,山西工业正昂首阔步,向着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进。
一、历史风雨兼程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重建,山西经济得到恢复。1953-1957年,随着“一五计划”顺利推进,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中,投资山西工业18项,涉及煤、电、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奠定了山西工业重型化的发展格局,构筑了山西工业发展版图。
1958-1978年,三年大跃进、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全省工业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和损失,但山西的老一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付出了巨大努力,工业经济取得了一定成就。1978年,全省逐步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初具规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1978年,山西工业增加值48.1亿元,是1952年的20.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3%,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7%,占据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
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在山西建设能源基地的战略决策。“六五”、“七五”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投资的支持下,山西用于煤炭、电力、焦化等能源工业建设的投资达275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4.1%,占工业投资的59.1%。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山西改造、新建了一批煤炭、电力、焦化等工业企业,山西以煤炭、电力、焦炭等为主导产业格局由此形成,在全国确立了能源工业基地大省的地位,原煤产量占全国的1/4,焦炭产量占全国的1/5。
1992-2002年,山西继续推进能源工业基地建设,工业除1998-2000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均实现10%以上增速。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山西,山西工业一度出现需求不足和企业亏损严重的局势,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凸显。基于此,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山西启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改革,有力的推进了地方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扭亏脱困。在此期间,山西紧跟党中央步伐,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求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小企业以承包租赁、承包经营、企业联合、股份合作制、产权划转、拍卖出售、兼并破产等方式放开搞活。山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异军突起。1983年全省仅有1户非公有制工业企业,2001年突破千户,达到1253户,占全省工业企业数的37.9%。
2002-2012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省委、省政府于2004年提出了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山西要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发展思路1。2008年,针对山西煤炭工业“多、小、散、低”的发展格局,省委省政府提出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改革思路。经过三年的整合,山西工业发生了质的变化,煤炭工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2010年,山西被正式批复设立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中国唯一的全省域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鲜明提出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三大战略目标。
进入2014年,全省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局,煤炭价格下跌,工业生产和效益均持续下滑,工业增速从10%以上的增速降至个位数,2015年甚至负增长,山西工业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时期。面对困局,全省工业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省政府先后出台《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的基本措施》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稳增长的若干措施》,2016年启动万名干部入企服务工作,深入企业一线解决实际困难,开展精准服务。2016年底,转型综改、创新驱动和精准帮扶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工业于2016年10月份结束了持续21个月的累计负增长后,增速持续回升,2016年增长1.1%,2017年加快增长至7%,走出长达两年半的最困难时期,工业增速重回合理区间。2018年工业经济继续稳中向好,同比增长4.1%。
二、成就璀璨夺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奋斗在工业一线的山西人前仆后继,山西工业体系逐步完善,规模迅速扩大,实现长时期快速增长,工业利润不断增加,一大批优秀企业拔地而起,为山西经济社会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工业体系更趋完备精细,支柱性产业迅速形成
工业体系完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引下,山西依靠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经过“一五”、“二五”国家重点建设,以及60年代“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成为了新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山西就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按照当年的统计分类标准包括冶金、电力、煤炭、石油、化工、机械、建筑材料、森林、食品、纺织、造纸及其他工业等12大部门。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省工业行业更趋完备、精细、新型。2018年山西规上工业涉及行业大类40个、行业中类157个、小类369个,分别占全部工业行业大、中、小类的97.6%、75.8%和55.4%。
工业特色鲜明。随着山西工业快速发展,煤炭、冶金、电力、装备制造和焦炭行业逐步壮大,已经成为全省支柱性产业。2018年这五大行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8.9%、13.5%、10.1%、8.3%和5.9%,合计占比86.7%。全省主要行业不断深化,发展更趋精细化。炼焦业从原始简单的炼焦业延伸出煤制合成气生产、煤制液体燃料生产以及其他煤炭深加工产品;机械工业从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金属切削机床等简单机械发展出各类汽车、锅炉、铁路运输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矿山机械、计算机等的制造;电力工业从单纯的火电、水电发展出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
(二)工业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规模迅速壮大
工业经济总量逼近6千亿。195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仅2.3亿元,1958年“一五”计划后摆脱个位数达到11.5亿元,1985年突破百亿达到102.1亿元,2003年突破1000亿元,2005年突破2000亿元,2007年突破3000亿元,2010年突破4000亿元,2017年突破5000亿元,2018年直逼6000亿元达到595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777.3倍,年均增长10.6%。
主要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8年全省原煤产量9.26亿吨,比1978年增长8.4倍;焦炭9256.2万吨,增长25倍;发电量3087.6亿千瓦小时,增长28倍;生铁4761.3万吨,增长30.7倍;粗钢5386.2万吨,增长43.9倍;钢材4903.3万吨,增长65.3倍;水泥4127.3万吨,增长15.1倍;化肥360.4万吨,增长10.2倍;电解铝93.3万吨,增长185.6倍;氧化铝2024.5万吨,比2005年增长12.4倍。此外,工业新产品从无到有。2018年金属镁产量达到9.7万吨,煤层气产量51.2亿立方米,手机1979.4万台,新能源汽车43778辆,光伏电池349.3万千瓦,光缆137.4万芯千米。
(三)工业经济在曲折中实现快速增长,发展进入新常态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重建后,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18项重点工程投资山西,山西工业在1952-1957年得到了高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7%。1958-1978年,受三年大跃进、十年文化大革命以及我国面临严酷的外部发展环境等影响,山西经济在动荡波折中前进, 虽然1961-1962年,1967-1968年,1974年、1976年均为负增长,1958-1978年山西工业仍实现年均增长6.8%的成绩。1978-2012年,除1979-1981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90-1991年(治理整顿时期)、1998-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国有企业“三年走出困境”时期)和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外,全省规上工业多数年份实现10%以上的高速增长,1978-2012年,年均增长10.6%。2012年我国经济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2014年以来,全省以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省工业于2016年10月份结束了持续21个月的累计负增长后,于2017年重回合理区间。2017年增长7%,2018年增长4.1%。
(四)工业利润上台阶,名牌企业大幅增加
工业利润远超千亿。1978年,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仅有81.4亿元,1997年突破千亿元达到1036.8亿元,2008年突破万亿元达到10130.6亿元,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9252.1亿元,直逼2万亿元。从利润水平看,2003年前全省工业利润总额均不超百亿,2003年至2018年除2015年工业利润为负外其余年份均远超百亿,2011、2012以及2017年超过千亿元,2018年达到1355.9亿元。
亿元企业大批涌现。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978年时廖廖无几,1988年达到43个,1998年达到138个,2018年已迅速发展到1896个,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48.9%,其中超10亿元的有302个,超50亿元的有52个,超100亿元的有19个。2018年,山西共有8户工业企业(集团)入围2018中国企业500强: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107名,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112名,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113名,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115名,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119名,晋能集团有限公司第162名,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第204名,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第298名。“汾酒”和“太钢”荣登201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总价值达498.1亿元。其中,“汾酒”以品牌价值311.5亿元位列榜单第170位,品牌价值比上年增加148.8亿元;“太钢”以186.6亿元位列榜单第263位,品牌价值比上年增加30.9亿元。
(五)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推进,股份制企业异军突起
工业企业多元化发展。新中国成立时,全省2864个工业企业主要是官办、商办和个体工业;经过三年的恢复与发展,所有制类型转变为清一色的公有制经济。到1952年,全省国有工业企业382个,集体企业3039个。到1978年全省国有企业2547个、集体企业6834个,其中,国有企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1.7%。1983年开始,全省陆续出现非公有制企业,1985年全省第一家三资企业出现,1987年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建成投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和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1994年山西汾酒成为全省第一家在沪上市的股票,90年代以来安泰集团、太原钢铁、建龙钢铁、阳光焦化等一批私营企业开始闻名省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国有企业不断减少,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不断增加,到2018年股份制企业已成为山西经济的主导。2018年,全省国有工业企业52个,国有联营企业1户,国有独资98户,合计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9%,比2008年降低4.3个百分点,比1998年降低75.5个百分点。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企业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计、利税总额分别占全省工业的16.3%、15.6%、16.1%和13.8%,比2008年分别降低35.6个、37.5个、46.1个和36.8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3492个,占全省工业的90.1%,比2008年提高19.4个百分点,比1998年提高81.3个百分点,其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计以及利税总额分别占全省工业的83.4%、84.2%、88.5%和88.1%,比2008年提高7.7个,7.9个、12.6个和12.2个百分点,比1998年提高59.8个、59.8个、65.4个和88.1个百分点。
响应中央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2017年5月,我省出台了《关于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指导意见》,与配套文件组成“1+N”政策体系,构筑起了山西国企国资改革的“四梁八柱”。我省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正在朝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发展混合所有制迈进。7月,山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挂牌成立,国有资产管理迈出了从“管资产”向“管资本”的实质性转变。
(六)外送能源大幅增加,支持全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山西工业贡献巨大。长期以来,山西在全国能源供应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有力地保障了迅猛发展的全国经济对能源产品与日俱增的需求,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78年我省外送能源总量不到5000万吨标准煤,1982年外送能源总量8091.2万吨标准煤,1984年外送煤炭和能源总量均超过1亿吨、1992年均超过2亿吨、2003年外送能源总量超过3亿吨标准煤,2005年超过4亿吨标准煤,2007年超过5亿吨标准煤,2018年山西外送煤炭5.9亿吨标准煤,外送能源总量达5.5亿吨标准煤,山西工业点亮全国一半灯,暖热华北一半房。
三、未来波澜壮阔
新中国成立70年,山西工业在不断壮大中探索,在曲折发展中寻找突破,多年来始终坚定转型步伐,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将改革作为推动转型的根本动力,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山西工业在构筑现代工业体系的道路上再上新台阶。
(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突出
1.煤炭工业“减”“优”“绿”发展。2008年-2011年,针对煤炭行业“多、小、散、低”的产业格局,山西大刀阔斧对煤炭资源进行了整合。到2011年山西省煤矿总数由整合前的2600多座压减到1053座,减幅比例达60%,70%的矿井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平均单井规模由30万吨/年提升到100万吨/年以上,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山西省办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多家,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3个5000万吨级、11个1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和72个300万吨/年级左右的地方集团公司。山西煤炭工业全面进入现代化矿井建设阶段,大基地、大集团战略构架已具雏形。
2016-2018年,面对全省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煤价不断下跌,工业不断下行的局面,山西狠下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退出产能8841万吨,甩掉多年“煤老大”的帽子,原煤产量主动退居全国第2。2018年底,山西共有生产煤矿610处,煤炭产能9.6亿吨。其中,先进产能占总产能比重达到57%,比2016年底提升21个百分点。2018年山西原煤产量达到9.26亿吨,仅次于2014年和2015年。全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2018年下降到0.033,保持了全国先进水平,比2011年低0.052。
山西煤炭行业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十二五”期间,省属五大煤炭集团共建立煤炭企业技术中心48户,全省煤炭行业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70项。国家能源充填采煤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山西设立工作站,一批煤矿现代化综采新装备、煤炭绿色开采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晋能集团转型清洁能源,晋煤集团主攻燃气产业,潞安集团整合现代煤化工,阳煤集团发力煤机制造……多家老煤企密集调整主业。山西煤炭工业在“减”、“优”、“绿”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2.焦化工业产业链延伸。2011年,山西出台《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2012年,山西焦化行业关停落后产能888万吨,淘汰317万吨,淘汰企业数量达15家。到2015年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已基本完成,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焦化企业数量从2009年215户减至2015年138户,户均产量由36万吨提高至58万吨。到2012年,炭化室高度4.3米及以上焦炉机焦产量占全部产量的比重达到91.8%,比2005年的36.9%提高54.9个百分点。2017年山西印发《山西省焦化产业布局意见》,提出要加大改革力度,深化焦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全省焦化产业技术装备升级和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发展,用5-10年时间,打造6个五百万吨级和6个千万吨级重点焦化产业园区,提高我省焦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将我省建成全国乃至全球最有竞争力和话语权的焦化产业基地。2018年焦炭产量为9256.2万吨,是1978年的26倍。1980年以来山西焦炭产量始终位居全国第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焦化行业已经形成“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格局,焦炭生产的副产品不断增加。2018年山西焦化行业煤制油产量1.9万吨,粗苯产量63万吨,纯苯24.3万吨,煤质沥青49.1万吨,甲醛6.7万吨,苯胺2.1万吨,二甲醚27.3万吨。
3.冶金工业领跑全国。山西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钢铁行业龙头,钢材产品填补国内多项空白。太原钢铁集团已成为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先进的不锈钢企业,可“手撕”的不锈钢精密箔材、笔尖钢、高磁感取向硅钢、宇航级碳纤维等众多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应用于秦山核电站、三峡大坝、高铁、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探月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大批产品替代进口。2018年山西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为4761.3万吨、5386.2万吨和4903.3万吨,均位居全国第5,分别是1978年的31.7倍、44.9倍和66.3倍。生铁、钢材比例由1998年的4.5:1调整为2018年的0.97:1。不锈钢产量达到416.6万吨,比2010年增加145万吨。
有色金属工业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山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铝、镁生产基地。2018年,中铝山西新材料、兴安化工、交口肥美铝业、国电投山西铝业和信发化工等铝业十强企业产值占全省规上铝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8.3%;银光、八达和振鑫等镁业五强企业产值占全省规上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3%。山西氧化铝产量达到2024.5万吨,位居全国第2,比2010年增加1665.6万吨;电解铝产量达到93.3万吨,比2010年增加12.7万吨;金属镁产量达到9.7万吨。
4.电力工业迅猛发展,智能电网建设成果突出。电力行业迅猛发展。1978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仅为212.5万千瓦,1998年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2009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4089.36万千瓦,首次出现风电装机容量12.45万千瓦。2011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4983.47万千瓦,首次出现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截至2018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3087.6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9,其中,新能源发电量349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比重为11.3%,新能源装机容量进入全国前5。
智能电网建设成果突出。“十一五”期间,山西电网“三纵四横”主干网架全面建成,完成电网建设投资383.7亿元,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线路长度分别为2005年的2.5倍和1.6倍。2009年,中国第一个特高压输电工程——山西长治到湖北荆门输电线路正式投运,煤从空中走成为现实。2009年1月6日,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运。此后,1000千伏蒙西—天津南特高压交流工程、±800千伏雁门关—淮安直流输电工程、1000千伏榆横—潍坊特高压交流工程相继投运。截至2018年11月底,“三交一直”特高压工程为华北、华东、华中地区输送电量1371.56亿千瓦时,相当于运送了4115万吨原煤。山西以特高压为核心的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电力系统多项成果获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进步奖项。
2016年国家正式批复山西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山西作为国家电网覆盖范围内第一个全省域电改综合试点,制定配套电改方案,推进售电侧改革,山西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僵尸”、亏损企业处置稳步推进,山西电力工业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二)新兴产业日新月异大量涌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在做优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做强新兴产业,积极谋划新兴产业领域布局,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步伐,向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进军,新兴产业大量涌现。
自2010年山西被批复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开发区始终是山西转型发展的主战场。2017年山西批准新设开发区15家,2018年新设24家,2019年上半年新设立11家。各开发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大数据、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等精准招商。2018年,全省开发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初步形成电子信息装备、装备制造及汽车、生物医药及食品、新材料及加工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长期以来,山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工业领域涌现。太重几十年间创造了450多项国内外第一,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火车轮、轴出自太重,中国11座航天发射塔架中,10座为太重制造。吉利、比亚迪、成功、大运等整车制造企业集聚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2018年山西生产43778辆新能源汽车,是2016年新能源汽车在山西诞生初期的3.6倍。2019年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共同研制出了人源Ⅲ型胶原蛋白。全球首家煤基合成Ⅲ+基础油在潞安集团成功产出,彻底扭转了国内Ⅲ类高端基础油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填补了市场空白。
2018年,山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比全部规上工业增速快9.9个百分点,2014-2018年平均增速达到9.9%;2018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9.8%,比2014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比全部规上工业快12.2个百分点,2012-2018年平均增速达到26.8%,2018年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4.9%,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019年以来,山西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强力转型,一大批转型项目不断推进。大同市集中开工总投资355亿元的58个项目,强力推动大同从黑色“煤都”向绿色“氢都”和“新能源产业之都”转变;阳泉市集中开复工转型项目124个,总投资694.33亿元,涉及制造业及工业技改、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能源革命、新一代信息技术、社会民生及生态环保等诸多领域;长治市集中开工168个项目,总投资454.3亿元,涵盖信息技术、光伏发电、现代煤化工、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大同建设“氢都”,吕梁培育“数谷”,晋城发展“光谷”,阳泉打造“纳谷”,晋中建设“农谷”……山西转型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一煤独大”的格局正在改变,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省人民在感叹山西日新月异的变化、向老一辈山西工业建设者致敬的同时,正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前仆后继、不懈奋斗。
(1)“四条路子”一是走出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路子,二是走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三是走出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子,四是走出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路子;“三个跨越”一是实现由煤炭大省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二是实现由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三是实现由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